对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216号提案的答复
市人力社保局 2018-11-05 13:45
杭人社提〔2018〕81号
钟玉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杭州创业第五军“老外系”的建议的提案》(216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树立“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城市”的理念,坚持高端引领,大力引进聚集培育外国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杭州市“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实施意见(2016-2020)》,扎实推进“人才新政27条”和“人才若干意见22条”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引进外国人才。自2012年起,杭州市引进高端外国人才4500余名,聘请各类外国人才6万多人次。全市共有10名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56名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获省政府“西湖友谊奖”,31名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获市政府“钱江友谊奖”。人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聚天下英才共建杭州”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截至2017年,杭州已连续8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中国城市”。主要开展的工作举措如下:
一、打造平台载体,推动人才引进 (一)推进“115”引智计划。自2012年起,我市启动实施 “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确立了5年内引进高端外国专家100名、实施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000个、聘请各类外国专家5万人次的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该计划已立项引智项目1317项,已完成资助项目1179项,市级财政资助8000多万元。通过聘请外国专家,我市各类企事业单位累计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506项,研发新产品或品种近8100个;当年引智成果转化新增产值183.8亿元,利润近30亿元;举办各类培训班超过3200余期,累计培训本地人才超90000人次。不但有力地促进了杭州与国际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还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创建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与国家外专局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7年7月,成功创建国内首个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分别在滨江、拱墅、西湖设立了园区。园区摸索出富有区域特色的建园模式,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并初步达成人才项目引进意向近30个。在拱墅园区,德中卫生组织旗下共有德中卫生组织华东办公室、生物基新材料研究院、聚乳酸产业化项目等3个合作项目已成功落户。其中,德中卫生组织华东办公室依托现有400余家专业从事生物科技与医疗产业的成员单位,重点推动医疗保健、生物技术领域技术和项目合作。
二、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一)全力推进“两证合一”工作。2017年,市外国专家局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统一部署,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简称“两证合一”),实行一窗受理、在线办理,优化申请、审批流程。
(二)积极落实居留便利举措。符合条件的在杭外国人才可申请2-5年长期工作证件;经市外国专家局认定的特需人才,可在年龄、工作经验等方面适当放宽审批条件。对有需要的外国高端人才可发放有效期最长5年的工作证件。符合条件的外国高端人才可申请《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并凭此函申请人才(R字)签证,享受最高外交礼。杭州还向公安部积极争取到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出入境签证、居留许可、口岸签证等出入境便利政策,成为我国首个在自贸区外实施公安部七项出入境便利政策的城市。
三、完善服务体系,提供生活便利
(一)创新试点开展外国高端人才“一卡通”服务工作。市外国专家局主导推进“一卡通”试点工作,在交通、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外国人才提供便捷,吸引更多中高端外国人才长期留杭。
(二)鼓励外籍学生随班就读。杭州的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面向境外学生开放,2017学年共有887名外籍学生、1982名港澳台学生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随班就读,接受中华文化熏陶,其中外籍学生就读本市普通中小学名355名、幼儿园532名。
(三)加快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一是积极对标上海,寻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差距。陈红英副市长两次带队赴上海专题调研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调研组走访了上海市教委和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通过实地考察,找出杭州与上海的差距,为下一步推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指明方向。二是推动海外引智,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来杭办学。截至2017年底,杭州市现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5所,在校学生1054名。2018年,在推动杭州国际学校迁址新建的基础上,我市还将新引进3所国际学校。
(四)研究提出国际医院建设标准。市卫计委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通过调研、起草、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程序制定了杭州市地方标准规范《国际化医院建设标准》。下一步将推进实施,按照《国际化医院建设评价指标》对医院进行评价,对符合标准的医院授予“杭州市国际医院”称号,力争更多的医院通过标准建设后成为杭州市的国际化医院,为外籍人士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五)基本形成外籍人士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市属医院所有国际医疗中心全面运行,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成功通过JCI国际认证。下一步还将总结推广经验,引导更多我市医疗机构实施JCI认证,为引入国际商业医保支付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我市医疗机构与国际知名保险机构深化合作建立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同时加强财务人员国际医疗保险等业务知识培训,为外籍患者提供国际医疗费用结算相关服务。
(六)努力提升外籍人士医疗服务水平。10家市属医院全部完成双语门户网站建设和双语标识改造提升工程,部分医院的标识引导文字多达四种语言。还为外籍人员开设了服务专窗。下一步将积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在导医、挂号收费、急诊急救等窗口培训一批具备基本英语会话水平的涉外服务人员,强化国际化服务理念教育,满足外籍人士的服务需求。
(七)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和技能培训。2017年,市属医院选派了70余名医务骨干赴境外研修学习,近50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今后将继续组织实施学习研修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深化合作领域,提升科研能力和城市医疗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医学文化素质,增进其对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生活习俗的了解,增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强化培训、应急演练、技能比武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
四、建设国际社区,营造宜居环境
(一)统筹谋划,建设氛围日益浓厚。市民政局在制定《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市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出台《杭州市国际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和《杭州市国际化社区服务指标体系》,形成14大类73项指标,并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ISO37101)先进理念方法,会同市质监局制定发布《国际化社区评价规范地方标准》,为杭州市国际化社区建设明方向。树立国际化社区推进样板,建成21个国际化示范社区,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社区建设国际化的新格局。
(二)提升内涵,服务手段推陈出新。社区按照网格化要求,将国际居民纳入网格,定期走访交流,向国际居民提供双语《便民服务卡》。同时,积极整合各类便民服务项目,增设社区公共设施的双语标识,制订双语版社区公约,通过中英双语发布有关民生通知。部分社区建立了国际居民服务台,由英语6级的社工任岗,负责国际居民日常社区事务。
(三)强化认同,互动交流推动融入。我市通过开展“邻居节”、“社工节”、“社区运动会”等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拉进中外居民距离。同时,社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加入“洋”元素,如“外国人眼中的春节”、“元宵节英语灯谜”、“中秋团圆宴”等,吸引了不少国际居民参与,让不同群体的社区居民在共同文化活动中得到共鸣。为提升国际化社区建设的社会参与度,2017年还以公益创投的形式推出了两个国际化融合项目,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开展需求导引、文化交流、邻里亲善等活动,搭建中外居民的交流平台。
五、组织各类活动,加速文化融入
(一)组织体验活动。市外国专家局、市政协、杭州公共外交协会、市外宣办等单位不定期组织各类联谊活动,如近期举办“以茶会友,跨越国界的相聚——在杭外国专家联谊茶会”、国际友人参观团“走进街巷”活动、在杭国际友人“走进杭州高新企业”等主题活动。通过邀请在杭国际友人共同参观游览历史街区、体验特色民俗活动、走进杭州高新企业,近距离感受杭州本土的风俗人情,提供增进对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了解的机会。
(二)举办语言培训。各地利用有利条件为在杭工作的外籍员工培训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汉语口语、简单的汉语语法知识。如:滨江区人才办、教育局联合区社区学院、海创基地举办的为期一年的杭州市滨江区外籍人才汉语学习培训班。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为主,每月两次,每次时长90分钟。以日常生活的相关口语话题及简单的汉语知识教学为主,同时体验、感受中国文化,增加学习汉语的趣味性。针对集中授课中的汉语语法的重难点录制一些微课,进行网络授课,便于自主学习。开辟中文角,每月两次,和集中授课穿插,分散交流和练习。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8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