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篮球场上,少年弯着腰,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场上英姿勃发的孩子们,其中有来自鄂西土家山乡的恩施州宣恩县李家河乡长湾村杨家三胞胎杨天、杨才、杨宝。
杨家三胞胎的爷爷在20年前修路时遭遇事故,就双目失明。杨家三胞胎的母亲产后大出血去世以后,一家人的生活好比雪上加霜,全靠三胞胎的父亲杨通福在外打工和好心人的接济维持生计。
2018年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春风吹进大山,杭州对口帮扶恩施。在杭州市、恩施州人力社保局帮助下,杨家三胞胎享受政策优惠,三胞胎被同时录取到学院学习。他们三人分别在学院学习美术设计与制作、中药和服装设计专业。
“校内+校外”有深度
全力打造“政府资助+学院帮扶+学生自立”的对口帮扶模式
“老师,我们家三个孩子,我想让他们休学了。家里负担不起了。”深夜,三胞胎父亲杨通福的一通电话惊醒了学院学生处何大志老师。
在了解情况后,三兄弟被先后安排在学院宿舍、食堂参与勤工俭学岗位,每人每月可获得300元左右的岗位津贴。
“来杭州读书,学费免了,生活费全免,现在还有勤工岗位,家里基本不用出钱了!”杨天眼里笑出了花。
学院认真落实杭州市人力社保局技能扶贫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在校就读的恩施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不仅学费全免,还享受每生每年1万元生活补助、3000元交通补助等。
学院还免费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免费推荐就业岗位,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专业选择和就业推荐上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精准技能扶贫政策落地见效。
近三年以来,已有300名恩施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走进学院学习生活,基本形成了“政府资助+学院帮扶+学生自立”的对口帮扶模式,让同学们真正实现“无忧入读”。
“智育+德育”有温度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方位开展帮扶教育工作
戴着白色棒球帽的杨宝,说起自己的班主任陈佳老师时,身子一下子就坐正了。“陈老师平时很严格的,我上课不认真的话,她总是严厉批评我,但我知道陈老师教育我是为我好。有一次,我发烧了,陈老师告诉我要做核酸检测,还借钱给我看病。她对学生都很好的。”
“陈陶老师也很好的,很和善,关心同学们的小事,对班上50多个同学都很好的。”哥哥杨天也称赞起了自己的班主任。
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非经济资助就能够让他们成人成才,需要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精准帮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院举全院之力,多部门联动,从入学前的政策宣传、入学时的绿色通道、学习中的各种资助、学习实践中的帮教、就业的帮扶,从经济帮扶、心理帮扶、学习帮扶、就业帮扶的精准帮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这传递了真诚相助的温暖情谊,描绘了未来路上的美好愿景。
通过新生军训、始业教育、寝室文化节、元旦文艺汇演、德育成长系列等活动与“班主任+”育人新模式,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体系,让贫困学生成长成人成才,鼓励学生敢于担当,用自己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回报社会。
10月13日,三胞胎分别作为自己班级的主力出战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三人篮球赛,花样晃开对手,长传暗度陈仓,冲刺突破围堵,热血在赛场燃烧!
“就学+就业”有厚度
扶技斩穷根,用技能敲开脱贫之门
当谈起未来的打算时,杨天显得很激动,他打算“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试试在杭州留下来”。杨宝也表示之前和同样是恩施籍的学长了解过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还挺好的”,杨宝挠了挠头。
根据恩施籍学生具体情况,学院采取精准学习帮扶对策,专业选择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式量身定制,以专业技能为切入点进行精准教学,运用“职教+”的理念,利用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提高措施,着力打造技能扶贫“特色品牌”,突出帮助学生学得一门专长技能的模式。
明确培养思路“树状图”,制定《恩施籍学生帮扶办法》等制度;搭建技能实践“实习站”,搭建以兴趣小组为核心的技能实训平台;打通就业“绿色通道”,专业课程思想引导、职业规划课程、就业创业指导等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课程,进行职前指导、普通话训练;发挥学院就业“硬实力”。一对一推荐恩施籍学生就业,组织恩施籍学生专场招聘会。
今年6月,基础信息系18电商班多位恩施学生与浙江海博拓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实习生聘用意向书,获得了自己满意的实习岗位,开启人生新篇章。机电系29名18级恩施学生,除1人申请了升学,其余28人都已在专业对口的企业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津贴每月4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脱贫攻坚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点滴雨露,泽润新苗。”学院上下将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己任,力求以更加务实诚信、担当作为的优良作风,扎实做好各项扶贫、扶智工作,以“技能成才、技能兴邦”为使命,为“中国制造”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