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为鼓励企业加快引进产业急需人才,加大补岗补缺力度,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余杭区出台《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才招引的若干意见》,围绕人才招聘、企业引才奖励、鼓励中介引才荐才、吸引大学生来余杭就业、保障大学生实习无忧、鼓励开展线上职业培训、开展人才项目云评审、开通人才认定“绿色通道”、加强人才住房保障、优化“人才一件事”服务提出了疫情防控期间人才招引十项举措。
“智汇余杭”云招聘,开通招才新干线
“码”上精准对接。依托余杭人才服务网、杭州市就业网等网上平台,推出人才招聘码,开辟科研和管理人才(金码)、专技人才(银码)、高校毕业生(青码)、见习实训(铜码)等招聘专区,通过扫码招聘、远程面试等非现场形式,引导企业和人才精准对接。第一期推出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等283家企业的850个岗位。积极对接省内外知名重点高校、高职院校,开展“智汇余杭名校行”线上引才活动,加大对余杭形象、引才政策、企业品牌和岗位需求的宣传。
“云”上达成合作。发动猎聘网、千里马等44家中介机构加入服务企业复工突击队,迅速搭建“智汇余杭”技术平台,提供云招聘技术保障,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24小时免费的,包括发布招聘信息、开展网络专场招聘、开放企业应用及移动学习平台、签订各类合同和协议等在内的招聘服务,实现简历投递、远程面试、合同签订“一网通办”。
“网”上开辟快道。对2700余家重点规上企业开展用工扫码需求调查,摸清区内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在老板电器、春风动力2家企业先行先试,开展东西部劳务扶贫协作专场网络招聘,首场余杭-天柱专场网络招聘推出20家企业130个岗位,达成就业意向20余人。
人才补贴再升级,书写发展新篇章
保障交通出行。疫情结束前通过线上人才招聘后来余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急需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按照省内200元/人,华东地区500元/人,华东地区以外800元/人标准给予交通补贴。对于人才相对集聚的城市,开通来余杭专列、包车、包机等,尽快实现企业急需的人才批量安全输入。
助力安家落户。对新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应届毕业生给予3年最高8万元、6万元、4万元生活安家补贴,毕业7年内高校毕业生给予最高5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在余杭工作的35周岁以下、全日制大专以上毕业生(本科放宽到45周岁以下)可直接办理落户手续。春节以来,审核发放高校毕业生生活安家补贴4026人次,金额5211.5万元。
鼓励见习实训。支持企业建立大学生见习训练基地,对吸引在校大学生来余杭参加见习的,按杭州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70%每生的给予企业补助。对见习实训期满后企业招用的,按1500元/人给予企业一次性招用补贴。疫情结束前来余杭实习的大学生,按照省内200元/人,华东地区500元/人,华东地区以外800元/人标准给予交通补贴。对来余杭参加实习的大学生,实习期间给予2000元每月的生活补贴。
绿色通道更优化,打造服务新气象
政策兑现“零折扣”。人才认定“绿色通道”,对疫情结束前来余杭创新创业的人才,在其他地区已纳入区(县市)以上人才计划,且符合区人才认定条件的,可简化相关程序,认定为相应层次区级人才,加快相关人才政策兑现。开展“余您携手 杭向未来”人才项目云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其中,高层次人才项目最高可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
业务办理“零跑腿”。建立“人才一件事”线上专窗,以“咨询+网办、掌办+快递办+代办+特殊事项预约办”等多重服务形式,实现“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路”。各项人力社保业务均可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浙里办APP、杭州人力社保微信和支付宝等线上渠道提交办事申请,针对无法通过线上办理的情况,提供电话预约邮寄办理。同时进一步加大审批力度,简化办事流程,加快办理时限。
诉求响应“零时差”。建立人才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专员作用,为人才提供引进、培养、扶持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和代办(协办)服务,通过电话联系、网络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和反馈相关人才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帮助人才解决在工作、生活、科研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