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建议提案

对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西29号建议的答复

市人力社保局     2020-07-16 08:30

复函编号:杭人社提〔2020〕71号

《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在杭博士后支持力度的建议》(西29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博士后制度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促进学科交叉、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和形式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我局高质量贯彻人才强市战略,在吸引博士后来杭创业创新方面积极作为,努力构建最优人才生态,聚天下英才共建杭州。

一、调整我市博士后人才引育扶持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博士后引育工作。2019年,围绕服务“六大行动”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我们全面梳理了全国同类城市博士后支持政策,选定支持力度最大的深圳市作为标杆,推出具有竞争性的博士后引育支持政策。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加大博士后人才引育力度,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完善博士后经费投入机制。给予新设立的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100万元资助,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0万元资助。在站期间给予用人单位每人两年16万元日常经费和5万元科研资助,给予博士后每人每年12万元生活补贴,国(境)外博士后再增加5万元生活补贴。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和省级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的,市财政给予1:1配套资助。对出站留杭(来杭)工作的博士后,给予每人40万元补助。新政对建站资助额度做了较大提升,继续保留科研资助,新增日常经费、项目配套资助、生活补贴、出站留杭(来杭)补助等资金资助,并指导各区、县(市)也建立相应的配套资助政策,资助额度和范围对比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京等主要城市处于领先位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政策,积极支持设站单位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平台优势,引进高层次创新型青年博士后研究人员,2019年新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数增长83%。

二、注重推进重点产业领域的博士后工作站建设

积极培育新设站单位,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在博士后工作站设站上,重点向数字经济、新制造业等“双引擎”领域倾斜,有序组织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优、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2020年5月,全市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的博士后工作站共184家,占全市总量的79%。同时,我们鼓励支持其他领域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通过近些年培育,我市工作站数量全省领先,平台质量好,创新能力强,设站规模和结构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博士后工作站这个平台,鼓励设站单位招收重点产业领域博士后,培养造就了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理论基础扎实、具备发展潜力的青年高层次创新人才群体,取得了丰硕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博士后引育中的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省部属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带动作用,我们依托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资源开展博士后招收工作,密切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系,深化校企联合招收培养的合作共赢机制,积极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博士后人才推介、学术指导、技术研发等方面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博士后人员资助实行属地化原则,按照财政分级承担机制,根据《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等6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意见的通知》(浙人社发〔2018〕120号)精神,省属设站单位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中央部属在浙设站单位,省级财政按一定比例资助;地方设站单位的博士后日常经费由各地财政承担;各地级市结合实际,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部分县、区也在省、市的资助标准上,出台配套补助。我市博士后工作站依托高校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签订联合培养三方协议后,能享受杭州市在站博士后资助政策。省部属高校、科研院所的出站博士后,到杭州市属单位工作,与我市单位签订3年(含)以上期限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或企业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也能享受40万元出站博士后留杭(来杭)补助。2019年,我市依托在杭省部属高校招收和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101名,核拨博士后资助经费1850万元。在杭省部属单位博士后,对经省委人才办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后,在落户、购房资格、优先购房、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资格类”待遇方面与杭州市人才同等享受。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0年7月16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