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杭区人力社保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职业技能提升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指引,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产业特点及转型升级需要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向企业自主培养转变,形成“企业自主评价体系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百行百匠百赛技能竞赛”为主的“三方共建”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为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提供智力支持。据统计,余杭区参保职工43.15万人员中,技能劳动者13.26万人,占参保职工总量的30.72%,高技能人才4.77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5.97%。
坚持“三个定位”,高起点确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以独特产业定位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围绕“中国智造2025”目标,结合未来科技城、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等“产城人融合化发展”需要,在未来科技城重点培养互联网技能人才,在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培养智能制造型技能人才,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技术,有方向、有侧重地培养技能人才。
以政企协作定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人自发的方式,构建以实用型技能人才为基础,初中级技能人才为骨干,高级技能人才为核心的金字塔形技能人才队伍。精心选拔培养首席技师、大师工作室,通过加强技能人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再培养作用,不断扩大企业自主培养的辐射带动效应。目前余杭已有初中级技能人才13.26万人,高级及以上技能人才4.77万人。
以企业适用定位技能人才水平。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重点加强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紧缺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认定,打通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与技能人才互认互通等机制障碍,推动技能人才在各自岗位上能够尽其所长、倾其所能。
坚持“三个抓手”量身定制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以做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抓手,打造“工匠摇篮”。重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余杭区人力社保局按照“壮大基础、梯队建设、分级培养”的总体思路,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目前余杭已成功培育了61家镇街、企业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39家成为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有3家成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成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更加有力。
以做优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为抓手,不拘一格“定人才”。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规划,通过组织专家组直接评审的方式,打破用学历、用资历来评价技能人才的条条框框,让有真才实学的一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截至目前,余杭已开展10批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工作,有752名申报人员参加直接认定,并有587人通过技师、高级技师直接认定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用创新方法评价技能人才的有效实践。
以“百行百匠百赛”技能竞赛为抓手,打造“技术能手”。在部门、镇街、平台的配合下,2021年以来共开展各类竞赛活动81场,其中精英赛10场,群英赛71场,参赛人数6000余人,获取各类职业证书2300余人。通过竞赛促进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既满足当前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又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培养和选拔高技能人才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构建一支更大规模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坚持“三个加强”形成技能人才培养良好生态
一方面加强政策保障,扎实基础环境。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余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和奖励办法》、《余杭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制度文件,为余杭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强政策保障,如对经认定为区、市、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分别给予每家10万的建室奖励,今年以来新评8家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复评3家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兑现奖励100万元;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也逐年提高、优先保障。政府和企业对技能人才实行激励,如政府对获得高级工、技师人才分别一次性给予2000、5000元奖励,对获得高级技师人才按每月1000元,连续三年的奖励,今年以来通过亲情在线兑现高技能人才奖励6008人,1097余万元,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兑现技能提升补贴21190人,5554.6余万元,让技能人才对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目标、有动力。
另一方面加强机制激励,盘活个体动力。为打通“三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余杭计划采取高技能人才直接评定星级制并给予相应资金奖励,对认定为5星级技能人才的,可配套成立大师工作室。同时企业自主评价的高级技能人才也可以直接参加全区高技能人才直接评定,做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贯通。推荐技能人才参加“金蓝领”技能培训班,走出去到美国、新加坡等国进行技术深造、提高自身技能。除此之外,推动各类媒体开辟余杭工匠、工匠摇篮等栏目加强一线技能人才宣传,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