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在余杭这块人才沃土,不仅有着高端科研领域的顶尖大脑和领军人才,还有无数拥有一手漂亮绝活的能工巧匠,他们散布于钳工、木工、电工、汽修、面点师、评茶、工艺美术等领域,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最终成就非凡。
身处各行各业不同岗位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就是“余杭区技能大师”。如今,他们还有着一份相同的事业,就是建工作室、带徒授艺。依托余杭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育才摇篮,他们为各行业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同时带动技术迭代升级、实现传统技艺代际传承。
大师背后的匠心与坚守
余杭区仁和街道的南方泵业研发中心试制车间里,机声隆隆,10多位蓝领工人正紧张作业,目光注视着机械钻头,双手紧握机械操纵杆,缓缓调控机械角度。2米外的一台静止机器前,模具设计师高级技师陈师傅正弯着腰,和三四个人讨论着冲压件模具的材料与硬度。
眼前这位貌似平常无奇的技工,却有着超群的模具设计技艺——他是南方泵业的核心技术人员,从事新产品开发试制工作已有30多年。
陈师傅正和他人讨论冲压件模具制作细节
17岁离开农村,走进工厂从事机修、电焊工作,到后来安排到产品开发试制岗位,成为公司起步初期的建设者之一。多年里,他踏踏实实扎根一线,努力钻研技术,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针对不锈钢的特性,练就了一整套“无图制模”的本领;也曾主导设计多项冲压焊接胀形等模具,为公司高效生产作出巨大贡献……
在南方泵业匠心馆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泵机,记载着这个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陈师傅30年如一日磨砺技艺、追求创新的坚守。
见到这些泵机,他眼里闪着光芒,话也自然多了起来,“我们还在不断努力,改进水泵的性能结构,提高它的效益。”陈师傅天生爱钻研,“我就喜欢琢磨这个东西,一门心思想把产品做好、标准做上去,要是做不出来,回去觉也睡不好。”
对品质和技艺的不懈追求,在另一位大师身上同样显著。杭州余杭街道上,坐落着一家常年免费开放的杭州殿堂壁画艺术馆,馆长张师傅是非遗殿堂壁画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馆内陈列的作品,均出自这位工艺美术大师之手。这些作品造型夸张、颜色明亮、立体感极强,蕴含着远古神话的韵味,又流露出艺术的时尚表达。
为献礼建党百年,张老师创作了大型浮雕壁画作品《长征》(2021年)
余杭的殿堂壁画,又被称为“岩彩殿堂壁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自南宋以来,便在余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进入近代,由于战事过多,岩彩壁画一度被损毁,成为一种边缘画种。但民间的画师们还是凭着一份爱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
受到父辈的艺术熏陶,张师傅从小对壁画兴趣斐然。不过他提到,其祖辈传承下来的仅仅是直接在墙壁上画的技艺,即“三分绘”。等到他从中国美院雕塑系毕业后,才决心重拾失传多年的“七分塑”,为此他翻阅了大量书籍,努力摸索许久,最终重现了木雕、浮雕、大漆脱胎等传统工艺。
一路走来,他的作品获得颇多青睐,先后走进杭州市、浙江省非遗成果展、博览会、G20峰会,他本人也不止一次代表政府与国外艺术家交流。在众多荣誉的背后,更是他积年累月的沉淀。
“有形之手”助推技能成才
这两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对像他们这样的技能型工匠人才的认可与扶持。 去年,余杭创新提出“余杭引才图谱”。“引才图谱”不仅仅聚焦高层次人才、科技型人才等,还关注到了技能型人才的认定与引育。而事实上,余杭区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对制造业工匠、乡村振兴人才向来“高看一等”。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高技能人才奖励、引进资助、培育资助、区级职业技能带头人奖励、“余杭工匠”一次性奖励、租房补贴、高技能人才积分落户等政策、“百行百匠”等技能比武赛,构建起全方位的技能成长生态圈。
作为从零件堆里走出来的技术工人,因为拥有一项技能,陈师傅先后获评杭州市首席技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C类、杭州市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余杭工匠等荣誉。而在与之截然不同的工艺美术领域,张师傅先后获评浙江省民间文艺人才、杭州市高层次人才C类、余杭工匠等荣誉,同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另外,余杭区出台了《关于建立余杭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通知》,将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作提升到了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构建高端引领,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模式。
目前,余杭已有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9家。这些工作室最大的特色就是开放、包容,不设门槛。师傅、徒弟一同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营造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工作室创建之初,政府还会对区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最高10万元建室补助。在三年期考核中,考评合格、优秀者,还能获得丰厚的资金奖励。
2016年,模具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授予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铭牌,并获得5万元的建室资助。五年里,陈师傅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带过的徒弟已不计其数。一路走来,工作室成果颇丰,先后被认定为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张老师正专注创作殿堂壁画
同一年里,彩绘雕填制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被确定为余杭区第三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张师傅依托工作室的平台,带领了2名工艺美术师和5名助理,继续创作他热爱的壁画,同时着眼于培养后辈、传承传统艺术。
身为高技能人才的陈师傅深切感受到,有了政策搭桥铺路,当下正是技能人才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车间里,他所带的徒弟们均为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现在,大家工作热情都很高涨,互相之间也营造出一种‘学技能、比技能’的良好氛围。”
对未来,他有着无限憧憬,规划道:“工作室还要扩大,多培养一些小年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岗位能手。现在国家重视技能人才,未来产业发展也一定要有技能人才。”
如今,由技能人才们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会获得政府一笔充沛的奖励和补助,这些资金被他们用于技艺创新、交流和攻关等方面。眼下,有了政府的支持,这些大师也能更专注地发挥个人的力量,帮助更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
后起新秀逐梦起跑
相比前两位带徒多年的老师傅,禅茶第一村茶人世家的周女士则是一位“后起新秀”。
去年11月,余杭区授予径山村绿神茶苑为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茶艺师周女士为工作室领衔人。面对这份殊荣,她坦言有了些压力,肩上也多了份责任,“政府给了我很多荣誉,其实对我来说有些惶恐,在年龄、经验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还要认真再认真。”她身上带着一股子率真果敢的冲劲儿,又时刻保持了几分自我清醒。
通过展示茶艺,宣传径山禅茶文化与非遗项目
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有两个耳熟能详的称号,就是“茶二代”和“茶仙子”,代表着她与茶的不解之缘。201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周女士选择回乡,继以父辈的传统炒制技艺并推广径山茶。对从小在茶园长大的她来说,这恰是一份喜爱的事业。
在余杭,技能人才一旦新评定为高级技师,可获得3年每月1000元补助;入选浙江省首席技师、杭州市技师则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的奖励。这样的人才政策颇具吸引力,也激励着各行各业的逐梦者不断淬炼技艺,发挥更大的创造能力。
地方政府对技能人才的渴望与关注,加之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政策红利,引得众多径山“茶二代”返回家乡,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这些年轻人聚到一起,“抱团”做起了径山茶文化的挖掘与推广。
她组建的一支“茶仙子”团队,通过演绎仿宋点茶技艺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了径山有名茶,而且历史悠久。起初,她们的舞台就是展销会门口的一张小桌子,从无人问津到茶博会、省博会这些大型平台,周女士和团队付出了许多心血与汗水。
七八年的时间里,径山茶、禅茶文化快步“走出去”了,而她还是留在原地,潜心做一名学茶者,“茶是千变万化的,我会一直在学茶的路上,边学边做。”回乡到现在,除了学习茶艺、推广茶文化之外,周女士还跟着父亲学习茶叶加工,继以父辈的径山茶炒制技艺。
“看茶做茶,看似简简单单四个字,背后却蕴藏着几十年的工艺。”出生茶人世家的她,从父亲身上深刻感受到了“看茶做茶”的匠心,也一直激励着她坚守振兴和传承非遗径山茶炒制技艺的决心。
周老师跟随父亲学习茶叶加工
氤氲茶香润青山,山上禅意,山下茶韵,她与茶的故事还在继续。
她打算,等明年茶叶落了,就招收一批学习茶艺的学生,通过社会招收或是校企联合,进行正规化的教学,从基础拾茶开始学,培养更多茶艺人才。
不论是在冲压泵工装模具设计、装备改进岗位上坚守30多年的高级技师,还是七分塑、三分绘里现绝技,展现殿堂壁画独特魅力的工艺美术大师,抑或是演绎精湛茶艺,在传承中创新,带动径山禅茶文化“走出去”的茶艺师,他(她)们都是余杭区创业创新大潮中的积极一分子,在时代的洪流中,绽放着自己的灼人光芒。
在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创新、非遗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对余杭来说,身处其中的这些技能型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存在。在多元化的时代,余杭为培养和留住高技能人才凝聚力量和智慧。
在这里,逐梦的舞台已经搭建起,只待人才发力,携手助推余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起“杭”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