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2021年5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自此,浙江先行探路,向着共同富裕大步迈进。杭州也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大步迈进,打造共享幸福的新天堂。共同富裕,重要的一条是群体共富,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
今年,杭州市就业援助精准帮扶计划实施5周年,帮助“一部分人”再就业成效显著,努力让共同富裕不落一人。
5年来,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重点群体公益服务3921人次,帮助30余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超20万人;各类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21.7万个,50余万人达成就业意向;各类就业创业社保补贴惠及78万人次。
从法国的葡萄庄园当翻译到在桐庐的苗木田地做直播
桐庐姑娘回乡后,是如何走上乡村直播之路的?
在我们身边,哪些人找工作时需要帮助?
打算重返职场的“全职妈妈”、家庭变故备受打击的在校学生、身体有恙的残障人士……在我们关注不到的地方,很多人都需要“拉一把”。
杭州从2017年开始推出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由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导,每年联动城区、高校、企业,为重点人群提供精准就业援助服务。
94年的桐庐姑娘小严是从2019年寻求就业援助的。“我以为只是找到他们咨询一次,没想到他们到现在还关注我的情况,这还蛮意外的。”小严说。
硕士毕业、在法国从事翻译工作,若不是家里的一场变故,小严可能还是个“法国漂”。2019年,家里的变故让她不得不选择回家乡就业。
“我只会法语,在我们家这里毫无用处。”在参加公务员考试屡屡受挫后,找工作也四处碰壁,“我的专业在当地需求很小,我又想找份有发展性的工作,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适的。”
小严想到了创业。她从当地一家企业进了一批围巾,通过抖音直播卖货。由于没有经验,直播效果越来越差,最后只好关闭。
创业受挫后,小严找到就业服务部门寻求就业援助,“我看就业部门经常举办招聘会、发就业政策,想找他们咨询下。”
接待她的是工作人员位翔。“她的学历、曾经的就业经历都很好,听了她的回乡困境,觉得很可惜,想帮着她走通一条路。”
位翔找到一家做苗木的本地企业,向老板推荐了小严。
这家企业是就业部门对口企业,位翔很了解企业情况,“是一家靠谱的、发展前景还不错的公司。”位翔觉得,企业里的直播项目,与小严的自我规划很吻合,“她想做直播,但之前创业失败,这次可以借助企业平台,好好积累下经验。”
到今年,小严已经在这家企业做了3年直播。现在,她要穿上雨鞋站在田地里为大家介绍苗木,不做直播的时候,又要跑去各个村子找苗木资源。
“苗木行业是很小众的类目,只有几万个粉丝,好在转化率非常高,收益很好。”几年下来,小严已经从打工变成老板的合伙人了,“说起来,也算创业了吧!”
实际上,在就业援助精准帮扶中,不少帮扶对象像小严一样,条件很优秀但要求也高,找不到适合的岗位。因此,在给予就业援助时,需要因人而异。
今年的杭州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中,特别强调要设置私人定制、“一地一品”的援助做法,各个区也都会开展就业援助“私人定制”服务周。
47岁的阿农喜欢画画,心里也有个创业梦。因为各种原因,反倒一直无法就业,成了就业困难人员。2019年,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一对一”服务,帮着她开办了个人文化创意公司。经过3年努力和政策支持下,如今她的公司已经步入正轨,实现盈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就业问题,这个事情要解决好,必须得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解决。”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坚说。
5月13日,一场 “私人定制周”创业指导交流会在上城区的海湃创星公园举行,为3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伍军人,讲解就业创业补贴政策,解答大家的疑问。
从“袖珍女孩”到“一米姐姐”,孙菊萍成了就业援助“公益导师”,杭州有67名就业援助公益导师,他们是如何帮助大家找工作的?
从2017年推出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至今,杭州共认定了40个公益项目、140名公益导师和64家公益示范企业,以鼓励更多有爱心的个人和企业参与其中。
曾经登上央视的“袖珍女孩”孙菊萍,就是今年的公益导师之一。
从7岁开始,孙菊萍的个子就停留在一米二。
2014年考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时,公益导师付姝兰关注到了这个自卑胆怯的小女孩,“我带她走进高校、监狱等做现场演讲分享,帮着她正视身体问题,从自卑中走出来了。”
渐渐走出自卑后,孙菊萍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付姝兰得知后,联系对接资源,协助她创办了一家文创公司,承接图文制作、广告设计等业务。
孙菊萍很快成了大学城里的创业励志典型,登上央视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毕业后,孙菊萍在西湖区三墩镇党群服务中心办了“一米之家公益中心”,为残障人士、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技能提升、就业帮扶、创业辅导。
现在,孙菊萍也成了一名公益导师。从曾经需要被帮助的“袖珍女孩”变成帮助别人的“一米姐姐”,孙菊萍说:“希望以自己走出自卑的经验,帮助更多特殊人群重获自信心,也希望大家都能正常化看待残障人士这个群体。”
实际上,相比身体问题,大部分就业困难人群都卡在了心理这一关。
做了20多年就业精准援助的郭冰清说:“只有少部分人确实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就业的,大部分就业困难人员都是对就业、个人价值的认知不够,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找到合适工作。”
作为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郭冰清在工作之外,主动申请成为公益导师,对就业困难人群上门家访。
2017年,一位智力障碍的姑娘找到郭冰清,希望能找份工作。“小姑娘想找工作,实际上连基本交流都不太会。”那一年,郭冰清给她打了300多通电话,每次只问一个问题——今天吃了什么?
“后来,她基本交流没问题后,我帮他对接入职了一家科技企业,每个月工资大概4000多块,现在已经稳定就业4年了。”郭冰清说。
孙菊萍曾经的公益导师付姝兰也提到,“就业困难多半受到原生家庭和个人性格原因影响,存在认知和心理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助他们接纳自己,找到自信。”
公益导师引导就业困难人群跨过“心理关”,公益项目、公益示范企业提供更为具体的就业帮扶支持、挖掘一些帮扶岗位,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心关注,并真正实现就业。
每年,公益项目、公益导师、公益示范企业都是以社会招募的形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
“我们想寻找那些有责任心、有爱心、热衷公益事业的人群和企业,大家真正能拿出时间、经验和岗位来,帮助重点人群就业。”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就业促进处处长徐攀说。
今年,杭州招募认定了18个就业援助公益项目、67名就业援助公益导师和28家就业援助公益示范企业。
导师中,有浙工大、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学校的老师,也有康桥街道、湖墅街道、蔡马社区等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还有华润万家、花都美容美发等企业的专业人士。
此外,每一个区县市都陆续拥有就业援助公益项目,像拱墅区有“心花绽放”全职妈妈就业援助项目,淳安县有返乡大学生就创服务队项目,滨江区有残障人士就业及其家庭支持项目。
“青苗计划”护航14所高校5.9万大学毕业生
杭州今年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出炉,有哪些特色服务?
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杭州既有相关政策支撑,又会根据每一年的实际情况,制定当年的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同时,各个区县市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一个特色帮扶项目——“一地一品”。
今年,钱塘区专门为大学生群体打造了一个“青苗计划”。
“我们有14所高校,今年预计有近5.9万大学毕业生从钱塘区毕业,如何保障这么大一个群体的就业,成了今年精准帮扶的一项重点工作。”钱塘区就业中心刘冬荣说,从年初便启动了一系列帮扶活动。
针对想创业的学生,钱塘区推出了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青年训练营等活动,提供平台与政策扶持,助推优秀的大创项目落地钱塘。同时,举办创业训练营等活动,邀请已经在钱塘区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一起帮着学弟学妹们走好创业第一步。
针对想就业的学生,除了举办大学生云聘会,钱塘区还梳理了辖区企业能够提供的见习岗位和就业岗位,把岗位送进每一所高校。
“钱塘区有医药、元宇宙等重点产业,这些产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工资高,希望学生们可以精准获得岗位,找到一份好工作。”刘冬荣说,像药明生物、协和医疗、颖泰生物科技等企业开出的薪资都在1万左右。
“一地一品”精准帮扶,最大的好处是,政府可以为某个特定群体聚集大量资源,同时,有着同样经历的人聚在一起,彼此交流、扶持,也更容易从就业困境中走出来。
像拱墅区,从区级到街道,一起做了很多年的“全职妈妈”就业援助项目,以“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模式帮着全职妈妈再就业。
住在小河社区的马女士,2017年开始做“全职妈妈”。曾在某中型电商公司担任天猫平台运营总监,妥妥“女强人”的她,越发觉得回归家庭后无法实现个人价值。
2020年,马女士“全职妈妈”项目了解就业困难人员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相关政策,并在大家的帮助下,在虾皮网(Shopee)做起了面向东南亚的跨境电商,主营母婴用品。
国内电商运营经验加上“全职妈妈”的育儿经验,马女士的店铺很快就做起来了,短短一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300多万元。“谁能比全职妈妈更了解母婴产品呢!”马女士说。
在滨江区,有一个“家燕回巢”计划,为“滨二代”们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全过程指导“一条龙”服务体系,支持他们回乡发展。
另外,上城区有“群体创业指导”,建德市有“建德师傅”劳务品牌,萧山有一镇(街)一品精准服务行动,桐庐有“登记失业清零行动”等。
除了上面这些颇具地方特色的精准帮扶项目,大多数的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服务都是具有普适性且长久性的。
今年,杭州将从4个方面开展就业援助,包括公益示范、惠企服务、精准帮扶、强基提效。
具体来说,“公益示范”活动,包含重点群体公益周活动,建立导师指导室,组织重点群体人员参观就业援助公益示范企业、人力资源产业园、创业园等。
“惠企服务”活动,开展就业援助月、招聘云市集等,组织就业援助专场活动,对安置重点群体人员较多的重点企业,做好政策精准落实,推广智配直享服务。
“精准帮扶”活动,组织私人定制周,深化个人帮扶;开展“一地一品”周,拓展群体帮扶。
“强基提效”活动, 开展基层能力提升活动,送“就业大讲堂”到区县、园区、平台。
此外,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杭州还有一系列的政策补贴,比如,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