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人社提〔2024〕112号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引育留的建议》(275号)收悉。经我局主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市住保房管局、市交通运输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我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坚持多措并举,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招引和培养。
一、关于打造产业生态社区,提升对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
《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2年版)》包含11个领域的25个类别128个项目,在全面承接省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杭州市特色项目25个,确保就业、托育、养老、住房、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优质资源和服务均衡覆盖包括非户籍的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全部常住人口。近年来,我市还积极探索推进产业社区建设,全市已建立产业社区29个,服务覆盖企业4万余家、居民6万余人。一是在住房方面。通过蓝领公寓、人才专项租赁住房、职工宿舍、工业邻里中心、长租公寓等多渠道筹建,积极解决包括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在内的住房需求。截至2023年底,我市已累计筹集认定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432个、房源21.32万套(间)。其中,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为外来务工人员建设专门的租赁住房——蓝领公寓,房屋租金价格不超过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金的七折。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有73个蓝领公寓项目、2.6万套(间)房源运营使用,累计6.5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入住。二是在出行方面。我市高度重视产业园区、保障性住房周边的公共交通配套工作。目前,公交接驳通勤服务已覆盖滨江区、之江实验室、拱墅区智慧网谷等54个产业园区,已为全市217家企业开通“心动巴士”414条,日均运送乘客3.56万人次。2023年,市交通运输局指导市公交集团推出公交“六进”服务,积极探索公交进大企业、小区、园区、校区、医院等开展定时定点服务,打通公共交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年共开通“六进”服务线路216条,日均客流达到1.58万人次。三是在子女入学方面。进一步优化报名渠道提升服务效能,全面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入学“跑零次”;通过市委人才办、公安局数据交换获取各类人才名单,或通过“浙江人才码”展示核验,杭州市招生管理系统实现与省、市人才数据无缝对接;各地开设服务专窗、服务热线及电子邮箱,设置专人解答人才子女招生问题。2023年,共服务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2500余人,普通人才子女入学9000余人。四是在落户方面。放宽技能人才落户条件。2023年,制定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23〕33号)。其中,对于技能人才落户提出:45周岁以下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二级及以上证书)、35周岁以下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三级证书),在市区工作且已由工作单位正常缴纳6个月及以上社会保险(不含补缴),并在市区有合法稳定住所的技能人才,可在市区办理落户。技能人才落户时可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不受婚龄条件限制。
下一步,在拱墅、滨江、钱塘、萧山、余杭区已探索建立29个产业社区的基础上,我市将进一步通过提供优质、完善的社区服务,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动“产城人”协调发展。围绕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探索打造技能型乡村(社区)和技能型企业建设,服务更多企业和职工。继续围绕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等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不断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力度。
二、关于建立多方协同联动机制,扩大产教融合试点,拓宽技能职业晋升通道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统筹力度,推动产教融合。一是推进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自2021年正式入选以来,累计培育国家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33家,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5个,省级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6个,省级产教融合联盟1家、市级5家,省级产学研合作育人协同项目18个。二是推动产教联合体建设。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与在杭院校深度融合,通过“项目制+双导师制”组织实施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夯实卓越工程师培养根基。目前,市属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构建了10个市级一流学科、15个新型专业和15个新型专业集群。支持重点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加大技能人才培养,聚焦企业需求累计举办“订单班”“冠名班”94个,为企业培养亟需技能人才14000余名。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科学城)产教联合体”,作为浙江省唯一联合体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三是加强培养专业和市场需求的对接。引导高等院校加快传统学科与数字技术融合交叉项目建设、鼓励职业院校推广普及智能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支持中职教育畅通人才培养通道。如,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新增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专业13个,高职院校新增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43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点共计307个,涵盖16大行业,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四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以来,通过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各层次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建设50多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梯队。如,浙江工业大学与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等5个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全国首家“橙点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萧山技师学院与东软教育共建“数字产业学院”,全方位培育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夯实数字经济人力资源保障。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完善“十四五”产教融合项目库建设,以项目带动行业、企业与院校深度合作。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五个一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国家产教融合企业的辐射效应,加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培育。探索建立产教融合研究院。精准聚焦杭州主导产业需求,重点围绕数字经济领域,为产业和企业定制亟需技能人才,加大“订单班”“冠名班”合作力度,到2027年班数规模超100个。
三、关于加强舆论引导,提升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为提升技能人才地位,我市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一是营造氛围。近年来,我市持续打造“匠心如琢、百年传承”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文化宣传品牌。出版《匠心如琢》书籍,摄制《巧手传承匠心》宣传片,利用各类媒体讲好“杭城工匠”故事。杭州工匠学院面向全市党员和群众开展“线上+线下”工匠技艺传承活动。劳模工匠和工会干部集中开展“红五月”系列宣讲活动,“劳模工匠进校园”每年组织活动不少于100场。每年资助千名以上优秀工会会员学历提升,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技能人才。组织“世赛冠军进校园”系列宣讲、专题策划“我为亚运献一技”等活动,持续营造良好氛围。二是选优表彰。目前,我市有9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2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25人获评“浙江省首席技师”,3人获“钱江技能大奖”,遴选推荐“浙江工匠”228人,遴选推荐“浙江青年工匠”257名;有30人获得市政府特殊津贴,189人获评“杭州市首席技师”,遴选60名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拔尖技能人才”和605名“优秀技能人才”。2023年,我市认定了40名杭州重点产业链发展亟需、懂技术会创新善实践的市级领军工程师;遴选推荐104人入选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培育支持对象、83人入选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2人2团队荣获党中央、国务院首批“国家工程师奖”,全市卓越工程师梯队基本成形。三是竞赛引领。每年积极开展各类技能竞赛,让技能工人中的优秀人才可以脱颖而出,进一步为技工人才职业发展提供榜样、提供空间、提供通道。坚持高端引领,以社会关注点为契机,充分发挥杨金龙、蒋应成成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等事件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相关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激励和宣传力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原则,体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价值分配导向。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开展技能人才“推优入党”工作。依法依章程推荐高技能人才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候选人、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持续开展“杭城工匠”品牌系列宣传行动,结合技能人才表彰、职业技能竞赛、世界青年技能日等重大活动和赛事开展工匠文化宣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增强社会认同感。
非常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5月31日